銀行金檢過不了最高罰款2,000萬! 降低銀行資金流向房貸市場 央行加強信用管制措施!
銀行的資金流向不斷往房市邁進,即使央行推出了信用管制措施,來抑制銀行資金流向,但依舊略為集中於不動產市場,其中建築貸款餘額成長快速,占不動產總貸款的比重越發增長,這間接帶動了房價的上升,而政府為了避免金融資金流向過於單一,且畸形的流向房市,因此祭出了各項打炒房政策,抑制資金流向。
9/30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到立法院財委會進行業務報告,由最新的書面報告顯示,從去年12月,央行就開始以信用管制來打炒房,不過為了加強效果,央行與金管會加強了專案金檢,且據悉,一旦有銀行違反規定,最高將可罰2,000萬元的罰緩。
目錄
加強信用管制措施的配套辦法:
- 定期統計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貸款的情形。
- 派人員實際到現場進行金檢。
- 督促銀行確實的落實法規並遵循。
而自今年到8月底,央行累計共實施了14次的專案金檢。
積極的購地、貸款 建商的熱情會被低成數澆熄嗎?
央行會想要降低購地貸款成數的最主要原因,來自於建商對房市看好,因此積極的獵地,這直接地導致地價上漲,各地區的建案熱區,接傳出了有歷史新高的地價出現,這也間接地帶動了房價的上升,使得房貸額度被拉高。
以今年7月,國銀承做購地貸款的平均成數來看,從去年12月42.6%,上升至了63.6%,貸款餘額也增加了17.1%,這讓購地貸款的比重,占了建築貸款的比例從59.3%上升至61.7%。
這樣看來,從去年就開始的信用管制措施,抑制建築購地貸款成數的方式,並未起到明顯的成效,甚至由於市場過熱,還讓建商更加積極地搶占重劃區等規劃開發的區域土地。
信用管制措施是否能抑制房價、甚至使房價下跌?
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業務報告中,立委林德福向央行總裁楊金龍詢問,是否利用信用管制措施,可回到讓民眾都買得起房的價位?不過楊金龍坦言,這實在太難,畢竟一直以來房價都無法回到原來的數字。
畢竟房價牽扯的因素太多,不論從供需面、制度面,甚至還有經濟上的因素,像是通貨膨脹等等,因此要抑制房價光是靠信用管制措施,太過單薄且無用。如果要實施居住正義,還需要安排更多的社會住宅、租賃等政策,還有重視弱勢族群的居住權益。
並且楊金龍強調,信用管制主要是為了穩定房價的浮動,並且維持金融穩定發展,而非抑制房價以及讓房價暴跌等等,因此信用管制的成效無法從房價方面觀察。並且逐步微調信用管制,並且加強措施,搭配其他打炒房政策,像是房地合一稅2.0、實價登陸2.0等,才能有顯著的效果,而目前這些政策也都執行不到半年,效果有待時間驗證。
房價上漲的元兇除了炒房 還有哪些因素?
炒房當然是房價上漲的關鍵,不論是投資客或是建商,當然都希望房屋在自己手上能以最高的利益賣出,但是除此之外,為何每個時期的房價波動都有不同的幅度呢?近幾年房價漲最凶的時候,竟然是疫情爆發之後。
這是因為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影響,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股市、生產值等,各國皆採放寬式政策,貨幣印越多,銀行利率降更低,其中台灣還受到了外商回流、國內商辦、工廠需求增加等因素,房市熱絡開啟建商的商業眼界,以及不少縣市的重劃區也都正在開發當中,土地標案陸續登場,房市才會如此活絡,房價便隨之而起。
除此之外也還有人工成本升高、全球原物料上漲等,也會導致新成屋的價格陸續走高,所以那些希望等房價下跌再入場的人,恐怕不僅等不到,房價還會因通膨而持續上漲。
相關房市時事新聞新知:
2021下半年房價呈現什麼趨勢?專家分析疫情後難有大漲空間!
發表評論
想要加入討論?隨意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