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壽命有多久?購買老屋先了解可以使用的期限,避免增加成本!
台北市房價高是眾所皆知的事,經濟基礎沒那麼寬裕的人,要買條件優良的新房子,簡直是難如登天,許多年輕的買房族乾脆另找途徑,改買比較便宜的中古屋,不但價格在可能負擔的範圍之內,坪數也比近來新蓋的大樓實在,剩餘下來的買房錢直接用在裝潢和整修上,把老屋重新翻修一下,也能擁有舒適的居住品質,節省預算上大有助益。
目錄
民眾持有房產時間長!清楚區分房屋壽命很重要
對於此種潮流的出現,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郭紀子說明,現在民眾擁有同一間房子的時間逐漸拉長,住下來長達40、50年都很常見,再長一點都不是不可能,所以購屋不能只是單純考慮價格,還要把房子的壽命納入參考,至於建物的使用年限,可以分成物理耐用年限、社會耐用年限、政策折舊年限三項。
- 物理耐用年限:建物本身的使用期限,主體結構、配備設施等老化到無法繼續使用,就代表壽命即將結束,鋼筋混凝土建成的房子,最少起碼有50年的耐用年限,實際上可能維持超過50年。
- 社會耐用年限:因為人口增減、環境汙染、都市更新、土地和房子價格上漲、缺少停車位等種種情況,提早拆除一些壽命還沒結束的建物,進行另外的重建,現行都更的規定,只要建物使用超過30年就可以拆掉,
- 政策折舊年限:政府有在法令上明面規定,房子折舊的年限多少,若是依照所得稅法的劃分,營利機構所持有的各項不動產,耐用年限各有差異,像是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年限是50年;加強磚造的年限是35年;磚構造的年限是25年,除此之外,根據土地建築改良物估價規則的條文,各縣市的地政事務所也各自有不同的評估,但是差異不大,鋼骨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的耐用年限大約都在60年。
換屋不容易!買老屋前先考慮使用年限?
早期房價低的時候,換屋門檻低,社會耐用年限往往變成房子的實際年齡,由於人口增減、環境汙染、都市更新、土地和房子價格上漲、缺少停車位等原因,不會等到物理耐用年限到期才拆除房子,可能功能還沒老化之前,就先停止使用了。
然而現在的環境卻是高房價、高空屋率、高自有率,另外還有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問題,隨著房價變遷,大多數人更改購屋、換屋的習慣,住同一間房子的時間逐漸變長,換屋的頻率同時降低,導致房子的壽命也發生改變了,由社會耐用年限轉移到物理耐用年限為主。
像北市這樣的精華地區,房價幾乎不會出現大跌,許多民眾想要住在市區內,又無力承擔過度高昂的房價,於是轉而去購買老屋,雖然政府有在推動都更,但不是想辦就辦得到,可能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輪得到一些屋主,所以買老屋前最好仔細檢查狀況,選擇住起來舒適的房子,並且了解耐用年限對住宅的影響,才不會造成額外的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