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登記是什麼?風險、契約內容與財產返還完整解析
「借名登記」指的是把房屋、土地、股票或帳戶等財產,登記在別人名下。
目錄
那為何這樣做?
常見的目的在於節稅、取得資格、貸款申請或避免債務追討。
雖然看似方便,但實際上風險極高:一旦信任破裂,財產可能被偷偷出售、甚至難以取回。
因此,若不得已必須使用借名登記,一定要透過借名登記契約保障權益,並保留付款紀錄、繳稅證明、管理費帳單等證據,避免日後出現爭議。
什麼是借名登記?
借名登記,是指「**借名人」(實際出資人)購買房屋、土地、股票或個人帳戶,
卻登記在「出名人(名義持有人)**名下」。
雖然真正的所有權與使用權仍屬於借名人,但因產權在出名人名下,一旦缺乏契約保障,就容易引發爭議。
舉例:
黃先生買了一棟房子,卻將產權登記在朋友名下。雖然房子實際使用與管理都由黃先生決定,但若朋友私下將房子賣掉,也是可行的!
為什麼要辦理借名登記?
借名登記常見於下列情境:
節稅
自住房屋稅率優惠只限一戶,多餘房產會增加稅負,因此有人透過借名登記減少稅金。
取得資格限制
特殊不動產如早期農地(僅限自耕者)、原保地(僅限原住民)、軍宅(限制過戶年限)等,借名登記成為繞道方式。
貸款需求
若借款人信用瑕疵、年齡過高,銀行貸款受限,會借用條件較佳親友的名字,取得更高成數或更低利率。
親友間安排
父母買房登記給子女、夫妻間互相登記,或朋友合資購屋。
規避查封
為躲避債務強制執行,將財產轉登記給他人。不過此舉屬於損害債權人權益,法院通常判定無效。
借名登記的風險
雖然借名登記表面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其實充滿法律風險:
財產被出名人賣掉:產權在名義人名下,第三人購買房產時,法律會保護第三人權益,真正出資人可能求償無門。
契約無效:若借名登記涉及逃漏稅、規避查封等違法情況,法院會認定無效。
舉證困難:沒有留下書面契約或金流證明,日後爭議很難證明所有權。
可能需繳贈與稅:若法院認定關係不成立,只能用贈與方式返還,還必須繳納贈與稅。
借名登記的法律效力
法律上,若借名登記符合一般契約原則,且不違反強制規定或善良風俗,則具有委任契約效力。
但其效力僅存在於借名人與出名人之間,不會涉及於第三人。
例如:出名人將房屋賣給無關的第三人,第三人買受的權益會受到保護,借名人只能向出名人求償,而無法要求買方返還。
借名登記契約應包含哪些內容?
為了保障自身權益,雙方必須簽訂借名登記契約,內容應包括:
契約雙方:借名人與出名人
簽約日期
財產種類與地點
登記期限或終止條件
所有權歸屬:強調借名人為真正所有權人
相關支出由誰負擔(房屋稅、地價稅、水電費、管理費等)
借名人是否需支付出名人報酬
如何取回借名登記的財產?
若要取回借名登記的財產,可以依以下流程:
協商返還:最單純的方式,雙方同意轉回登記。
提起訴訟:若出名人拒絕返還,借名人需提出證據至法院。
舉證內容:
不動產買賣契約
出資憑證(匯款單、支票、存摺紀錄)
房貸繳款紀錄、繳稅單據(水電、地價稅、房屋稅)
管理費、修繕費用紀錄
出租收益紀錄
相關見證人證詞
若證據充足,法院會認定借名登記關係存在,並要求出名人返還財產。反之,若資料不足,只能透過「贈與」方式處理,還可能衍生額外稅負。
結論
借名登記雖能暫時解決貸款、稅務或資格限制問題,但同時帶來高度法律風險。
若非必要,應避免此方式;若不得已使用,必須簽訂契約並保留完整金流與稅務紀錄,才能在日後爭議中保護自身權益。
推薦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