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眉角多!持分房屋之共同持分大解析
持分房屋當中,「共同持有」是常見的產權登記方式,
經常出現在家族繼承、夫妻共同出資買房,或因貸款需求進行借名登記時。
目錄
房屋共同持有是什麼?
透過持分方式登記產權,讓多位共有人依法享有對房屋的使用與處分權,
例如:夫妻各持有50%、兄弟姐妹平均持有繼承房產等。
雖具保障功能,但也可能衍生貸款、稅務與權利處分上的風險,
因此在做出登記選擇前,應充分了解相關制度與法律效果,
才能避免未來因產權糾紛或政策限制陷入困境。
共同持分常見的三大形式
共同持有通常以「持分登記」方式實現,
以下為三種常見的情境與形式,各有其適用條件與風險:
共同登記持分
雙方名下各登記一定比例的產權,需全體共有人同意才能處分房屋或設定抵押。
也稱為持分房屋中的分別共有。
優點:保障彼此權益、防止單方擅自處分房產。
缺點:貸款時若其中一人信用不良,恐影響核貸條件或額度。
預告登記
房屋名義登記於單一人,另一人以預告登記方式保障其利益。
優點:節省稅費與登記成本。
缺點:實質無產權,若遭強制執行拍賣時難以主張權利。
借名登記
將房屋產權登記在他人名下,通常是因貸款或信用條件考量所採行。
風險高:若無明確書面協議,後續權屬糾紛頻傳。
優點與風險需通盤考量
根據實務經驗與房產專家分析,持分房屋其實際優勢:
- 共同分擔支出:可共同承擔房貸、稅費、維修等成本,減輕單方壓力。
- 融資彈性提升:夫妻共同登記有機會爭取較高貸款額度與利率優惠。
- 優先購買權:若其中一人要出售持分,其他共有人依法有優先承購權。
但也須注意以下幾點風險:
- 處分限制:任何處分行為須取得全體共有人同意,常導致交易延宕。
- 稅務損耗:共同登記會同時耗用雙方的「首購優惠」與「土地增值稅減免」資格。
- 糾紛潛在風險:若無清楚協議產權比例、貸款分配、出租收益歸屬,容易引發爭議。

限貸政策下的陷阱
自2024年9月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後,購屋與換屋條件明顯趨勢,
過去許多夫妻以「共同持分」方式登記新房,如今卻在換屋階段踩到政策紅線。
依據最新規定,共同持有房屋視同兩人皆擁有不動產,
即使僅一人負擔房貸,亦會同時消耗雙方的「首購資格」。
一旦進入「第二屋」條件,貸款成數可能大幅下降5成,
甚至失去寬限期、利率優惠等多項權益。
這對於想換屋、升級家庭空間的新婚或年輕家庭來說,
等同於綁住資金彈性,若無法在一年內順利賣屋,
又面臨兩邊房貸與裝修壓力,財務風險進一步上升。
事前規劃不可少
為避免共同持分帶來的法律與財務風險,專家建議購屋前務必做好以下規劃:
- 登記策略要前置思考:若考慮未來換屋、贈與或財務規劃,
應優先評估由單一名義登記是否較具彈性。
- 書面協議不可缺:若仍選擇共同持分,務必簽訂書面協議,
明訂資金來源、產權比例、貸款責任與日後處分方式。
- 合理利用贈與:若已登記共同持有,為規避政策限制,
可先將產權贈與予無房貸配偶,恢復其首購資格,但須留意贈與稅與法律手續。
- 「先賣後買」風險較低:為降低貸款條件限制與銀行不願承作的風險,
建議採「先賣再買」策略,有助提高貸款成功機率與談判空間。
產權規劃關乎全局勿輕忽!
房產登記方式不僅影響稅賦與貸款,更牽動日後家庭財務規劃與風險承擔。
夫妻共同登記雖有其保障性,但在當前限貸政策與高利率環境下,
是否採行,需綜合考量整體資產配置與未來彈性。
登記名義不等於感情證明,更不是信任的代表,
為避免誤踩政策地雷、保障自身權益,建議購屋前主動諮詢專業顧問,
由專人協助量身設計最適合的登記與貸款結構,才能穩健打造理想家庭。
如果遇到持分房屋難以順利貸款的情況,或是在資金規劃上有臨時需求,
也不必太過擔心,可以透過宅立貸申請二胎房貸,
審核條件更具彈性,協助靈活運用房產價值,順利達成資金調度。
閱讀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