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都更時代來臨
目錄
自主都更崛起
在傳統都更模式中,地主多需要與建商協商分配土地容積,
共享開發利益,過程繁瑣耗時,
近期行政院院長公開提出,政府正研擬「自主都更」機制,
讓房地所有權人不必與建商分土地容積,未來可保有更多使用面積。
此舉若能落實,對民眾來說是重大利多:
簡化合作模式、降低協調成本、提升住家換新誘因;
對房市、建築業而言,有可能掀起都更業態革新。
為什麼自主都更被提出?
過去27年,全台僅約1,200件都更案完成,
但危老重建8年就突破4,500件。主因包括:
- 審議期程太長、行政程序繁雜。
- 產權整合困難、住戶意見不一。
- 地主分容積意願低、誘因不足。
政府因此規劃修正《都市更新條例》,
希望以自主都更突破量能瓶頸,讓更新更靈活。
自主都更制度架構與特色
制度設計以「建築經理公司(建經公司)」為核心,
地主可自行與建經公司合作,由對方協助整合、設計、融資與施工,
地主仍保有土地所有權,其中好處包括:
- 不必完全依賴建商、不用大幅割讓容積。
- 行政與技術支援集中,地主負擔減輕。
- 若建經公司具金融背景,能協助融資與信用保證。
為了鼓勵推動,行政院已在2026年度預算中編列獎勵經費,
並研擬放寬融資限制、擴大信用保證,讓民間資金更容易投入。

條例修正或專法研議
目前內政部對《都市更新條例》進行修正,
旨在簡化程序、統一獎勵標準、強化程序正義機制。
另一方面,立委也建議另立專法,將自主都更定位為獨立法制體系,
明定業者資格、監管制度與責任歸屬,
行政院院長表示支持,認為無論修法或立專法,
關鍵在於制度是否能專業化、可監督。
在條例修正案中,已納入以下幾項重點:
簡易變更程序擴大適用、爭議案件聽證機制、
三道把關程序、代拆遷機制精緻化等設計。
自主都更風險注意
雖然自主都更具有誘因與潛力,
但推動過程仍存在若干風險與挑戰,須從以下角度慎思:
- 建經公司實力:需確認其資本、技術與過往案源,避免延宕或品質風險。
- 制度落實期模糊:細節尚待明確,容積獎勵、公共設施分擔等仍待定義。
- 資金壓力:即便程序簡化,更新仍需長期資金與現金流規劃。
即使制度開放,仍會有許多地主面臨「資金卡關」問題。
這時,二胎房貸往往能成為過渡期的關鍵工具,
宅立貸專門協助有房產的地主取得資金,用於更新整合或工程週轉,
合法公司免手續費,讓資金調度更靈活,先掌握主導權再談合作。
自主都更若能順利落地,將重塑台灣都更生態,
分散建商壟斷,讓地主真正成為更新主角,
不過要真正實現這樣的願景,
政策設計必須周延、法制落實必須及時、地方政府執行力必須提升。
究竟自主都更能否成為台灣都更的下一代標準呢?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