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門檻再升級?自備款暴增!
根據聯徵中心2025年第1季數據顯示,
七大都會區購屋者平均需自備的頭期款金額持續攀升,買房門檻正悄悄升級。
目錄
房價高自備款壓力直線上升
以台北市為例,平均自備款高達822萬元,全台最高;
新竹縣市則因科技產業聚落效應、土地供給吃緊等原因,
平均自備款分別達554.9萬元、470.9萬元,緊追在後。
相較五年前,新竹市民若晚買房五年,
平均需多準備271萬元的頭期款,增幅居全台之冠,
這反映出「晚買一年,多備數百萬」的現實,讓原本就辛苦的購屋族雪上加霜。
新青安助攻同時門檻也在拉高
2023年上路的新青安貸款政策,
提供最高8成的貸款成數、最長40年期的貸款年限與5年寬限期,
並搭配利息補貼,有效降低年輕人購屋初期的資金壓力,
根據統計,2025年第1季全台35歲以下青年購屋占比達 33.2%,
其中台南與高雄更突破 36%,創六年新高,
新青安政策無疑成為年輕人入場的重要推手。
然而自2024年起實施限貸措施,導致銀行內部審核標準提高,
不少新成屋與預售屋貸款成數僅剩七成甚至是五成,
首購族、自由業者與收入不穩定者,
容易遇到「送件縮額」或「鑑價偏低」的困境。
年輕人積極入場是機會還是風險?
儘管貸款壓力上升,在中南部地區,
由於房屋總價較低、符合貸款條件,誘發了青年購屋潮。
但這波進場潮是否具備良好的財務基礎支撐?是否伴隨潛在風險?
特別是在雙北地區,不少年輕人為了買到符合資格的房產,
只能選擇老屋、偏區、小坪數產品,
生活品質與保值性能否兼顧,值得進一步觀察。
策略轉向風險管理成關鍵
面對新局勢,單純存錢已不足以因應瞬息萬變的貸款條件與價格波動,
未來購屋者在決策過程中,應更強調還款彈性與風險控管,而非僅看單一價格優惠。
實務建議包括:
- 應預先試算實際可貸金額,並確認銀行鑑價範圍與成數上限。
- 保留緊急備用金,避免交屋前後資金斷鏈出現空窗。
- 謹慎選擇地點與房型,避免為了補貼而忽略生活的實用性。
- 從中低總價中古屋開始,穩紮穩打建立資產配置與房市經驗。
不過度仰賴政策紅利,政策雖好,但不代表人人受惠,
而應從自身條件出發,理性選擇房型與區域,
不熟悉流程、財力結構尚未成熟者,更建議從中低總價中古屋入手,
逐步累積經驗與資金彈性,房市是一場長期抗戰,
不是拼速度,買房不是用來證明能力,
應理性布局、量力而為、才能穩固生活。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