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房屋構造
什麼是零能源消費房屋?零電費的生活真的有可能嗎?
0 評論
/
2月1日,日本太陽能製造商松下電器,宣布將在明年結束太陽能電池生產,當新聞稿一發布,日台媒體接連報導此事,不過有關為何不生產的原因卻沒在新聞稿中作出解釋,但媒體們卻都猜測是因為中國的削價競爭,讓日本的太陽能廠商活不下去,因為在松下電器宣布撤退之前,三菱電機已於去年3月就停止了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供應鏈。
日本的太陽能廠商雖無法在世界上立足,但是在日本節能房屋的政策下,原本製造這些太陽能板的廠商,可以轉型進相關能源設備市場。雖然松下電器放棄了太陽能電池,但是並不會結束太陽能逆變器、蓄電池等太陽能相關設備的生產,且加上家用能源管理系統(HEMS)與其能源產品,皆能因應日本政府目前極力推動的「零能源消費房屋」(Zero…
地震防身術 保命靠這招! 我家的房子防震嗎? 住高樓層要跑嗎?
/
於(18)日花蓮傳出兩次地牛翻身,其震度為今年最強地震,第一次5.8與第二次6.2級,第二次震央位在花蓮縣壽豐鄉,深度僅14公里,震度為花蓮6級、中部地區4級,北部3級,甚至澎湖都有2級有感地震,而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香港民眾也都感覺到震度,而此次地震幸無造成人員傷亡,也無樓房倒塌,但是台11線34公里豐濱路段有巨大落石,北捷、機捷,與剛行駛不久的台中捷運皆一度停駛,並且提醒民眾不排除有5級以上餘震,所以許多人都有保房屋保險,除此之外需要多加注意安全。
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交界處的台灣土地,地震不僅多且大,自921地震至今日,發生了多起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事故,因此台灣民眾的防震意識越來越高,但是天災依然防不勝防,唯有增加自己的地震知識才能在險象中求生存。
地震來臨時人們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我該不該跑?
台灣大小地震頻繁,被震習慣的台灣人面對地震通常很冷靜,但是如同昨晚的地震般劇烈搖晃的是少之又少,因此當人們意識到情況不妙時,會開始慌張,不知所措,然後開始慌忙逃竄,但是卻忘了我們在校園的防災演練都是要我們先找遮蔽物!
要不要跑取決於你的位置!如果地震來臨時,你的位置很靠近出口,當機立斷就是跑,並且要跑到空曠的地方,避免受到掉落物砸傷,但如果你的位置並非1樓,或是離出口較遠,當下一定要立刻找到堅固的物品遮擋自己,或是抱住桌腳穩定自己,確保不會被其他物品砸中,等到地震停緩,才小心離開建築物。
為何地震來臨一定要找遮蔽物,而非逃跑?若你離出口遠,地震當下地板搖晃,你不僅無法好好走路,還有可能被搖落的物品砸傷,或是移動的家具壓傷,不如找個穩定的遮蔽物等待地震停止。根據救災多年的專業人士說明,他看過最多的死亡案例,都不是因為建物倒塌而被壓傷,大多都是因為逃跑時被落下的碎片砸傷甚是死亡。舉個例子來說,就曾經有一對夫妻,在地震來臨時跑到門外,卻被倒塌的騎樓壓傷,而在二樓跑不動的高齡夫婦就這樣躲過了一劫。所以地震當下一定要盡可能的冷靜,並找尋離身邊最近的堅固遮蔽物進行躲避。
地震來了,第一件事情要先開門嗎?
當大地震來臨,大家會擔心萬一房屋變形,門框被擠壓,有可能在進行逃生的時候無法將門打開,因此有人建議在地震來時,當機立斷應先開大門,不過真是如此嗎?第一時間先開門是正確的決定嗎?其實不然!取決於是否先開門的第一要件是你人靠近門口。如果你現在的位置離門很遠,千萬不要去開門,因為過程中你不確定會不會被家具或其他物品砸到,即使門框變形,打不開門了,窗戶或其他地方或許會有出口,亦或是靜靜等待救援。
還有如果你住的是公寓大樓,除非是一樓的住戶,不然你根本不用擔心開門的問題,因為你即便開了自家大門,那又如何?人家開門是為了跑到戶外,你是為了跑到電梯間嗎?樓梯間的門都沒開,不照樣出不了戶外嗎?所以開門這件事並非第一要務。
如果我沒辦法去關瓦斯會怎樣嗎?
就跟開大門是一樣的,雖然關瓦斯比較安全,但是萬一你人不在廚房或是離瓦斯所在地很遠,基本上就別去了,只會徒增危險性,且現在的天然氣管線安裝,都有微電腦自動切斷的功能,可以在漏氣、地震時自動切斷。因此地震當下只要保護好自己,找好掩護才是要事!
地震來時要找黃金三角躲避嗎?
什麼是地震黃金三角?這指的是建物牆面或物品撞擊在其他家具或牆面上所形成的三角空間,而人就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免於受傷,形成一個堅固的堡壘。
通常很多人都建議,在地震來臨時,可以尋找可能形成黃金三角空間的地方,例如冰箱、衣櫃、柱子等等,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根據統計顯示,地震時主要的死因為物品掉落或是重型家具位移造成的砸傷、壓傷等,其次才是因建物倒塌或樓層下陷等原因。
但是在建物倒塌之前,一定都會有預兆,而在建築結構被破壞之前,就會發生物品位移掉落的風險,且還會有亂飛的玻璃碎片,所以黃金三角並非你的首選,更重要的事,你要如何確定那個地方就一定會形成黃金三角呢?與其猜測不如直接找桌子底下或其他能夠躲避物品掉落的地方躲。
如果地震發生在半夜熟睡時,應該怎麼辦?
首先先給各位一個觀念,那就是身處在多震的台灣,房間內的擺飾千萬不能太多,尤其天花板不能裝吊燈等裝飾燈具,因為很容易會有掉落風險,為了保障半夜地震來時的人身安全,房間越簡單越好,且如果能用系統櫃裝潢,減少無法固定的家具,更能提升安全性,確保不會有任何家具有倒塌、壓傷的危險。
如果將上述可能發生的吊燈墜落、物品墜落到床上的風險排除後,基本上大地震發生時,只需要用棉被蓋住自己,用枕頭護住頭部,然後什麼都不做,是最安全的!可以避免自己在昏暗的燈光內前進,被其他物品砸傷的風險。
地震時的躲避位置需要避開哪些位置?
窗戶旁、外牆旁,都別躲!因為地震會造成建築物損毀,如果躲在窗戶旁,容易被破碎的玻璃割傷,若躲在靠近外牆的部分,萬一牆面倒塌,不就會掉下去了嗎?所以也盡量避免。那有人說可以躲廁所,因為廁所四周都有牆面,會比較穩固,是真的嗎?答案是錯的!因為廁所有洗手台、馬桶、鏡子、乾濕分離的玻璃門等等,甚至有浴缸,這些物品因為大多為玻璃、陶瓷,破裂皆有割傷的風險,因此不用特意跑到廁所去躲!真的沒有比較好!
準備避難包,並且放在隨處可得的位置!
有些人可能會以為避難包是在地震發生時,萬一被坍塌的建築物困住時,能有個支撐生命的物品可以使用,但事實上在災難發生時,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拿避難包,所以緊急避難包是什麼時候用的?
避難包其實是在地震停止後,逃離已經結構不穩的房屋時,需要帶著走的緊急包包,為了在外避難的時候,能有足夠的水源與食物來源,並且在電信訊號中斷,沒電時可以有接收資訊的工具,所以避難包中,需要放置以下物品:
…
哥倫比亞建商竟然用咖啡殼建造房屋!施工不費力又兼顧環保效果!
/
為了尋求和自然生態共存共榮,連建商都開始研發新的建築材料,不再被傳統的房屋建造結構模式所侷限,勇於嘗試無人探索過的方式,在哥倫比亞就出現了讓人想不到的房子,竟然是用咖啡建成的,不但對環境友善,也是廢物循環利用的最好範例。
善用咖啡殼轉變成低廉建材!不只降低成本還輕便好用!
咖啡是世上最普及的飲品之一,在生產咖啡的過程中,被丟棄不用的咖啡殼,又多了一種有創意的使用方式,就是拿來蓋房子,建材不是用完整的咖啡豆製作的,而是在尚未烘焙的時候,就先取下外殼,加入其他回收的塑膠,打造成像木板一樣,更為實用的材料。
研發出這種建材的,是地點位於波哥大的啄木鳥公司,整個建築模組從設計到建造完成,銷售價格只要4500美元,非常低廉,公司方面指出,整個研發過程起碼耗費了10年的時間。
啄木鳥的首席執行官艾勒詹卓˙弗蘭科說明,現在最常見的建築方式,都是水泥、混擬土、磚頭之類的材料,要送往偏僻的鄉村地區有點難度,因此改成專攻體量較小的建築物,用另一種方法開發市場,咖啡殼製成的建材重量輕且不易壞,透過直升機、小船輸送毫無問題。
至於挑中咖啡殼的原因,則是看中它的纖維特別堅固,研發中測驗過許多種天然材料,像是綠草、稻米、棕櫚樹等,最後還是選擇了咖啡殼,由這種纖維和回收塑膠混和製成的建材,可以防火防蟲,使用輕便,久了也不容易壞。
組裝式建造快速成屋!外在條件在糟糕也不影響長途運送!
公司的建築設計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裝方式,房屋構造不需要複雜的工法,簡簡單單就和鋼架構成主體,加上建材本身成本就便宜,減少了建造的費用,同時也增加了塑膠廢棄物、咖啡殼的再利用。
弗蘭科又說,公司創新方案正好可以滿足哥倫比亞的居住需求,而且已經被證實可用了,比如在2020年11月的時候,大西洋上出現了5級颶風lota,登陸普羅維斯登島毀壞了島上的1300棟建物,之後政府重建房屋,便是採取啄木鳥的作法。
弗蘭科解釋,這是因為哥倫比亞政府想要快速處理問題,而且是體量較輕的建物,當時的環境非常惡劣,沒有能源可用,沒有食物,地面潮濕不好走,機場被毀損,即使面對重重難題,公司依舊從工廠轉送了齊全的建築材料,表示在困境下,整個機制還是能順利工作,從公司的網站資料上來看,現階段已經累積興建了總共2615棟建築物,不只有一般住宅可以挑選,還供應組裝教室、露台、地板的相關建材。
相關房屋結構時事新聞新知:
3天就能蓋好房子!…
台北市政府提供公寓加裝電梯補助!創造對老人更友善的居住環境!
/
隨著時間緩緩流逝,房子也會像人一樣逐漸老化,沒有進行處理的話,中古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數量居然已經多達400多萬棟,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的資料表明,這些老屋的占比總共有68%,若是加進人口年齡比較,北市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比例也有19.13%,即將邁向占總人口高達20%的超高齡社會。
老公寓有電梯更方便…
台灣有哪些房屋種類?台灣房屋的風格與歷史進程!
/
台灣房屋具有非常多樣性的特徵,因為原住民文化加上時代的進步,以及歷史上不同的殖民期間,都留下了不同的房屋建築方式及風格,那麼截至目前為止,台灣有哪些房屋種類?又有哪些不同的建築風格呢?
從歷史進程來看台灣房屋
干欄式建築:
身為海島的台灣,具有多雨潮濕的氣候,因此史前時代出現了干欄式建築,藉由架高房屋的方式來防潮,且同時減少蚊蟲的侵擾,這類型建築也出現在東南亞、海南島等。
原住民特色建築:
台灣擁有多元文化,在漢人來台之前,就充滿了各種原住民風情,不僅有其各自的信仰,也發展出了不同的建築特色,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排灣族-石板屋、達悟族-豎穴居等,因應不同族群所在的地區特色所衍生出的房屋形式。
歐式特色紅磚屋:
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吸引了歐洲各國陸續進駐這個土地不大,卻具豐富資產的福爾摩沙,也因此開啟了長達30幾年的荷蘭統治時期,當然在這段期間不僅僅帶來了文化上的衝突,也展現了建築的進程,歐式的紅磚建築興起,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聖薩爾瓦多城等,帶給台灣新的面貌。
中式紅磚建築:
結束了歐洲人的統治,來到了明清時期的鄭氏統治,雖然這個時期的建築結構依舊是以紅磚為主,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角厝,但是呈現出的是閩粵式風格,例如台南孔廟、李茂春故居夢蝶園等,都是經典的閩粵建築,且現在有很多新興廟宇依舊是以這種形式興建,不過都改成了較堅固的水泥構造。
混和式紅磚建築: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故,台灣除了漢人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來傳教,因此出現了類似於德記洋行、淡水英國領事館等具有歐式風格又有中式風情的建築形式,展現出了那個時期的文化融合與衝突。
日式建築:
現在有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日式建築古蹟,而我們看到的多為木造建築,日本人崇尚無鋼骨木頭的房屋,因此為了要防腐,都會在木頭上塗上防腐塗料,但因為木頭保存不易,因此目前保留下來的日式建築都需要定期維護,而最著名的日治時期建築不外乎位在凱達格蘭大道的總統府,具有異國風情與日本統治的帝國主義風格。
台式建築的興起:
融合了各種不同文化、風格的台灣,自民國時代開始,逐漸衍生出了固定的裝潢建築形態,因為經濟起飛、人口稠密,大房量的居住需求逐漸衍生出現在的透天厝,甚至為了建造速成建築,越來越多的鐵皮加蓋、鐵皮屋出現,大家不再在乎採光,房屋緊鄰著房屋,與鄰居共用同一面牆,以及狹長型的房屋造型,是目前最常見的建築。
現代建築因應時代變遷
然而三代同堂、五代同堂的情形越來越少,大多都以小家庭的型態生活,可能一家三口、四口,甚至只有夫妻兩人,因此對於小戶型的房屋需求提高,大家想要降低房屋總價、提升生活品質,於是因應時代而興起的大樓式電梯公寓陸續出現,且因為有管理室、保全、公設,更能符合現代人忙碌生活所需。風格上都以現代簡約為主,室內北歐風,室外現代線條建築外觀,極簡主義盛行。
轉角遇驚喜的台灣街景
因為台灣具有文化保存的觀念,因此擁有許多老舊建築,保留各個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型態、結構,日式、巴洛克、客家、粵式等,穿插在水泥叢林裡的文化產物,讓台灣的街景充滿變化,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歐式建築,也不會是統一固定的木造日式建築,而是在透天厝當中穿插三合院,在大樓中穿插木造古蹟,想了解哪個時期的建築特色,台灣都有,反倒造就了台灣特有的街景風格。
如果想要申請房貸…
房屋結構怎麼看?房屋貸款額度如何評估?
/
針對貸款所需要的資料,銀行或民間機構都會對房屋進行評估,如果說對自己房子的結構有疑問,或是好奇房屋年限,想確定自己的房產能貸的殘值大約在何處,這時或許會上網或看書查資料,不過依然無法針對借貸公司所提供的條件評估,因為即便知到房子的價值,卻不知能貸到多少,下面整理出幾點供您參考,希望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多少能讓您對自身房產有一定的認知。
帶你拆解房屋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