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實坪制是什麼? 房屋實坪制可以有效抑制房價上升嗎?
台灣房價不受控制的噌噌噌往上升,為此政府在近幾個月不斷祭出打炒房政策,為的就是遏止大眾的居住正義被持續破壞,所以除了對房屋稅實施了囤房稅、房地合一稅的變動外,還對資本方祭出提醒,要直接從資金下手,要銀行對授信原則更加嚴格,且要清楚區分投資客與一般房貸民眾。而12月中時,立委高嘉瑜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提出房屋「實坪制」的提案。
目錄
什麼是實坪制?
一般我們購買房屋,撇除透天厝不說,目前的新建案多為大樓型建築居多,因此既然是大樓型,就會有公設的問題,且目前新型的建案,公設比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時你要是個購屋新手,公設比是什麼都不知道,讓我來告訴你。
公設比就是在房屋權狀裡所標示的全棟大樓「共有部分」的面積,其中包含樓梯、電梯間、屋頂、防空設備,以及其他設施等所占的面積,通常以百分比顯示,舉例來說,假如你購買了一間35坪大小的套房,公設比35%,意思是,房屋的實際坪數其實只有35坪 X 0.65 = 22.75坪,大約23坪,這也就是實際你所占有的坪數,稱為實際坪數。
那麼實坪制就是希望建商直接將去掉公設所佔的虛坪後,將實坪直接登記,以預防建商有灌水的可能。這時就有人反駁了,實坪制真的能幫到抑制房價嗎?
實坪制真的能有效降低房價嗎?
有網友提出,其實在買房的時候,大家都一定會依照公設比去計算自己真正占有的坪數,藉此算出房價的CP值,且大家都是以自身預算以及公設比的多寡買房,因此即便使用實坪制,對房價也沒有什麼影響。但有人卻說,如果沒有影響的話,即便改了也沒差,但網友說,如果沒影響,又為何要花冤枉錢增加管理成本。
因此實坪制一出,就有很多人覺得沒必要,因為想買房的人會自己算實際坪數,且房屋總價不會因為實坪制而有所變動,畢竟建商會將成本反映在房價上,若真的實施實坪制,頂多也就是每坪價格上升,但總價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