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房稅不能解決高房價問題!該如何落實住者有其屋的政策?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在11/3審核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財政部長蘇建榮卻只回應,囤房稅並非處理高房價的萬靈丹,但假如連囤房稅都不能解決房價問題,那還有什麼方法?單單課徵囤房稅,確實不能保證房價一定受到控制,最多就是為稅收開拓收入,關鍵應該是落實住者有其屋的政策。
目錄
房地合一稅效果不盡理想
不久前台中市議會舉辦市政質詢,市議員張家銨認為地方稅務局應該調升囤房稅,或修改拉高房屋單價標準,地方稅務局長沈政安指出,沒有實證表明拉高非自住房屋稅率,能夠有效壓制囤房、降低房價,稅務局官員也表示,歸類於國稅的房地合一稅,上路經過多年時間,原本目的是為了抑制房價上揚,不過現在來看成效並不顯著。
美國政府課稅依照不動產實際成交價格,課徵方式採用有所得合併綜合所得稅的不同級距,至於台灣建立實質課稅,花了20、30年時間依然不完善,不動產稅制又有公告地價、公告現值、房屋評定價格等雜亂機制,金融不動產財團和一般民眾所接觸的資訊,中間有十分大的差距,以至於金融、建築財團有了炒房烘抬價格的機會。
資本主義助長炒地皮
炒房不是從近幾年才開始,在民國初年那時,中國大陸遭到西方國家進犯,紛紛瓜分設立租界,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撰寫的民生主義,指出中國接受西方人、歐美經濟思潮之後,逐漸興起炒地皮的風氣,後面還得到「土地問題能夠解決,民生問題便可以解決一半了」的結論。
孫中山在39歲的年紀創設同盟會,宣揚革命起義,其中一個口號就是平均地權,可見歐美國家操弄資本,導致壓迫到底層民眾,和炒地皮有著緊密的關聯,因此才會在高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又添加另一項平均地權。
不建全的自由經濟推高房價
從當下社會來看,平均地權實際上早就消失,曾經聽聞不動產上市公司的總經理親自說出,台灣所建立的稅制相當適合建築業,從台灣開始自由民選總統之後,經過李登輝等多個總統,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沒有一個民選首長、民意代表,後面沒有金融、房地產財團老闆的金援,任憑假性自由市場經濟隨意成長,反而促成炒作房地產的風氣。
簡單來說,土地、房屋價格沒有透明化,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根本無法出現,自從發生金融海嘯,近年來美國出於救市目的,不停印出大量美鈔,不少國家因為資金過於寬鬆,造成通貨膨脹高升,加上房地產炒作所付出的利息成本低,進一步推高房價只漲不落。
學習外國政策提高房屋自有率
由於熱錢過剩加上通貨膨脹,兩個因素的推動,造成市場上的供需法則失衡,無法壓制高房價,僅有囤房稅提高稅率的作法,對改善房價幾乎不起作用,應該向新加坡看齊,設法令80%-90%的民眾有辦法買得起房,至於其他20%的富人或外國投資客,想要如何炒作剩餘房地產的價格,就和多數的基層民眾不相干了。
不深入思考住者有其屋的政策,並著手開始整體改革,現今美國正大量印美鈔引發通貨膨脹,資金過剩的情況下,台灣有著和美國政治、經濟非常深的牽連,普通民眾不但要背負沉重的高房價,萬一金融泡沫被戳破,那些一輩子辛苦儲蓄買房的一般平民,將成為損失最慘重的受害者。
相關房市時事新聞新知:
2021下半年房價呈現什麼趨勢?專家分析疫情後難有大漲空間!